凝视自然笔记读书活动的一个下午

文图/刘杰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4月24日,是我们在大自然里的读书分享日!

这是商务印书馆与自然笔记联合举办的一场《北方有棵树》读书分享会,地点选在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内。植物所的北京植物园被大家简称为“南植”,区别于马路北面的北京植物园(简称北植)。作为一名今年年初才刚刚加入“自然笔记”群的新人,一开始看到“南植”一度以为指的是南京植物园。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10多年,这才第一次来南植,真是有些汗颜。

《北方有棵树》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部自然文学作品,作者为媒体工作者欧阳婷。之前自己只读过一点国外自然文学作品,很享受也很向往那种自己在探索大自然的同时,把对自然的爱和从中获取的愉悦传递给读者的感觉。还没怎么看到过国内出版的类似书籍。带着几分好奇几分学习的态度,参加了3月31日商务印书馆在北京图书展上邀请作者欧阳婷及嘉宾周玮、邓安庆做的新书发布会。当时只有短短45分钟时间,三位都是刚开了个头就要结语,在图书展大喇叭声及嘈杂人声中,主要听到欧阳老师讲到她从小生长在新疆形成对周遭植物的特殊情感,以及热爱植物的亲人给自己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该书的策划编辑余节弘(老余)老师说,随后专门给自然笔记的群友再组织一场读书会,于是有了这一场植物园读书分享会。

参加周末的活动,首要任务是先安置好孩子。考虑到这次读书分享会是在植物园中,从活动地点“蔷薇园草坪绿地”的描述猜测,应该是户外比较自由的环境,带上孩子估计是没有问题。而为了能让孩子一起来参加活动,则是各种“利诱”:“先逛街吃好喝好玩好,然后在巴沟坐上小火车来植物园,不累很休闲,三点就能结束….”于是周六中午在巴沟万柳华联逛好吃好喝好之后,女儿和我终于坐上了开往植物园的小火车(铺垫好像太长了点….)

在拿到《北方有棵树》时,已经是4月了。这本书是按月份记录北京的一年四季,很自然地就选择从4月份开始读,而4月的第一篇恰巧就是“开往植物园的慢速电车”,所以当和女儿踏进小火车时,一下子就关联上了作者写这篇的感受,就是坐上“驶往春天的列车”那种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感觉。小火车上,自己现学现卖地跟女儿介绍“茶棚”站名,是不是会让人联想到过去人们到这里又累又渴喝上一大碗茶的情景?此时比作者书中记录的时节要晚了三周多,所以窗外少了山桃,换成大片大片浅紫色二月兰花海和顶着透明小毛球的蒲公英们。

从南植北门往蔷薇园草坪走的路上,大家一起闻了木香,白色的小花,香气清淡幽雅,很像淡淡香水的味道。分享会选在蔷薇园草地上一棵巨大的雪松树下,大家在草坪上席地而坐,身后被一大丛开着白色花朵的植物簇拥,分享会友说那是土庄绣线菊。老余先介绍了这次读书会的来由,欧阳婷和周玮紧接着就进入正题。欧阳婷说她对南植很有感情,她更喜欢称为“南园”,是她认识、学习植物的最好老师。尤其去年疫情期间,这里仍然敞开大门,不需要提前预约,随时过来扫健康宝登记就可以进入。她为了分享会准备了两个主题,一是这本书创作的过程,二是自己如何入了自然之门。古董咕咚(北理工中文系)老师说很想先听第一个议题。欧阳老师说她一直就爱记录,并在豆瓣上发一些自己的作品,慢慢有了积累,并被老余约着出书。她说写这本书主要是为自己所写,包括之前在豆瓣上的文章,也都是为了自己而写,不去管有多少关注和粉丝,也没有想过目标读者群什么的,就是把自己对身边植物、鸟的观察和感受记录下来,这过程中更加锻炼自己观察和了解植物、鸟类的技能。她说,观察和写作都很重要,各占一半。她多次提到对海因里希作品的喜爱及所受的影响。她说对自己书中描写鸟类的内容更满意,周玮老师也说有同感。想到曾经跟空错也聊到,好像自然笔记群中关注植物和鸟类的人很多,而关注水、空气、石头(地质)的人似乎相对较少,空错说,大家都更留意活的、动的东西。为了提高对鸟鸣声的分辨力,欧阳自己去鸟类网站一遍一遍听鸟鸣声,再去树林中寻觅鸟类的身影。《黑头䴓,蜡嘴雀,以及银喉长尾山雀一家》这篇就生动再现了这一过程,跟随着文中的描写,能切身感受到作者发现银喉长尾山雀一家鸟的那种欣喜和欢愉。分享会中,头顶不时传来鸟叫声,欧阳停下来说,这是乌鸫的声音!乌鸫叫声非常有趣百变多样,可以模仿环境中其他鸟的声音,甚至人类生活中的一些声音,书中《十三种观看乌鸫的方式》生动表达了作者对乌鸫的喜爱。周玮补充到,英文中描写鸟类叫声用词很准确,call和sing是不一样的,可能求偶时才会sing呢。

clip_image004
蔷薇园绿地雪松树下 (欧阳婷朋友拍摄)

没多久空错拎着一袋子书过来,还有两位笑眯眯略有羞涩的小男孩儿做小跟班儿。他一来大家才意识到还没有互相自我介绍。于是插入这个环节,大家一一介绍自己叫什么,从哪里得知这个活动信息。介绍完毕还是不能记住几个(看来还是需要更多线下见面机会),一位叫锡兵的男士似乎是豆瓣上的老人了,应该也有不少作品,可惜自己孤陋寡闻;一位叫佟馨从事粮食方面的工作;有两位带着男朋友和老公的女孩儿;还有一男一女同事;两个女孩儿;随后还有一位植物所的姚老师加入。

clip_image006
读书分享会(有人看到图片后建议应该玩玩丢手绢游戏)

有孩子的人纷纷说带孩子出来很费劲,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喜好和圈子;老余说自己的孩子参与自然有关的活动后,现在自然地理课上更有优势一些;锡兵说,别说带孩子参加活动了,连让孩子去趟小区菜站都困难。哈哈,看来都一样啊。其实自己不也是三四十岁时才有了主动了解身边一切的欲望和兴趣吗?那又如何要求孩子一下子就能喜欢呢?

分享会上大家推荐好几本经典自然文学书籍,蒂尔的美国山川风物四记、海因里希、看不见的森林、如何观察一棵树等。此时此刻这几本书已经躺在我的书桌上了。自然文学(非虚构)和科普书籍还不太一样,前者不仅有知识,还有情感和文学性。国内目前不少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自己去补充学习科学的知识,然后创作自然文学,而国外似乎是相反的,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在科研基础上再去做传播。而国内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更多会被申请经费、做项目、发SCI文章所累,再去“诗情画意”地创作自然文学需要有相当的勇气和情怀。

clip_image008
分享会后购入的推荐图书

分享结束后大家请欧阳婷和周玮签字留念,自己也带来了《北方有棵树》和《如何看到鹿》两本书。欧阳婷题的是:“凝视自然就是凝视美”;周玮题的是“关注周遭有情众生”,真是很有灵犀啊。

接下来大家说一起边逛园子边聊吧。刚好植物所工作的姚老师做向导,带领大家看了秤锤树、文冠果、流苏、紫藤(瀑布)、牛奶子、白鹃梅、大叶小檗、黄栌、菊花桃、光叶七叶树、水杉、南京椴等,还见识了植物被虫子侵入,叶片上生出密密麻麻的瘤状物-虫瘿,真是大开眼界。欧阳婷观察植物非常仔细,细到能注意到秤锤树的小白花初生花蕊扭转在一起,随手还带着一只密封袋,把捡到的种子、叶子等随时收入。周玮老师瘦瘦的身材却蕴藏巨大能量,端着大长焦相机,随时瞄向各种花草树木。

clip_image010
周玮老师
clip_image012
虫瘿 (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细胞加速分裂和异常分化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或突起)
clip_image014
秤锤树花
clip_image018clip_image020
流苏树下
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6
坐在树下的人们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5点多了。夕阳下绿地上有人拍婚纱照,有人在跑步锻炼,有人在嬉戏玩耍,有老人静静坐在长椅上发呆….在大自然里,一切都充满活力又不失静谧,美好极了。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后告别。我们和老余要从北门坐小火车,其他人要从西门走,据说走西门的又欣赏了很多牡丹品种,牡丹花巧妙的利用色彩吸引昆虫方便其传粉时寻找,让人惊叹造物主的神奇。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30
牡丹(1法国海黄;2宁夏品种,中间有紫斑便于昆虫传粉时寻找.佟馨拍摄)
clip_image032

回城小火车上,老余聊到自然文学在国内还很小众,出版社、作者都很不易,一本书作者只拿到售价的8%。一本书的问世,倾注作者多年心血,出来后销售市场还有很多不确定性,靠写书维持生计是不现实的,翻译国外作品更是全靠兴趣和情怀。原来都那么不容易啊。

但只有更多的了解,才会更加喜欢和热爱。坚持去观察、去记录,持续去分享、去传播、去影响….又想到空错经常提起的候仁之老先生的那句话“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大自然永远在那里,给予大家无尽的源泉,相信会有更多人知之、爱之……

“关注周遭、凝视自然、有情众生”,共勉!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