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唐立梅
9月4日,当我得知自己可以参加“蛟龙号”72潜次的科考任务后,异常激动,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片刻之后,又马上紧张兴奋起来,责任与压力感一起袭来。虽然我对这个区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现场究竟怎样,这依然是个未知数。
将要下潜的位置是采薇海山的西侧斜坡,之前,我已经把70潜次王春生老师下潜的视频资料全都看了一遍,王老师的路线略不同,位于东侧斜坡山脊处,基本都被大块的板状结壳覆盖,沉积物较少,岩石的露头也很少,取到的样品也基本是结壳,玄武岩样品还比较缺乏。因此我与主驾驶傅文韬商量,咱们尽量在断崖处取样,那里的玄武岩露头会好一些。
图1 在船上授课
9 月7日早上,狂跳了三天的心,在进入潜器的那一刻突然安静下来。此次作业的主要任务是生物多样性调查取样、结壳分布情况调查及地质取样。与我一起下潜的是两位深潜英雄——傅文韬和叶聪。傅文韬为主驾驶,叶聪在左舷,我在右舷。我为我们这个临时的合作组合取了个戏剧化的名字——“傅立叶”。在陆续进舱后,我按之前央视记者王凯博的建议在右舷半躺下来,之所以躺下,是因为潜器在注水下潜之前,在水面漂泊的一段时间会比较晃,容易晕。在经过了水面短暂的晃动后,水声通信建立,傅文韬向指挥部请求注水下潜。8:52,注水完毕,我们开始下潜,于是我的深海探险之旅开始了。
图2 向阳红09船和蛟龙号
图3 被带到海底的模具
下潜之后,潜器很快停止了晃动。我赶紧坐起来,通过右舷的观察窗往外看。
第一次在水下看海面。阳光透下来,海水湛蓝湛蓝的,水面是一个一个透澈的凸起,来回地晃荡,泛着白光。很快,水面就看不见了,只见窗外的浮游生物暴雪般袭来,但颗粒都很细小,一副群魔乱舞的景象。窗外越来越暗,潜到300米的时候,我问傅文韬:怎么还没有发光生物啊?他说,要等到完全黑下来才有。“已经很黑了啊?”“你看机械手都还能看见,等到看不见了,才说明完全黑了。”我一看窗外,果然如此。
曾读陈鹰老师的《深海科考探险日记》里面说,它们像静谧的夜空中一眨一眨的星星。期待这一美景,我将脸一直贴在观察窗前。到350米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第一个发光生物出现了,像流星,很快从眼前划过。它们本是不动的,只是因为我们一直在下潜,因此它们才成了“流星”。有的像萤火虫一样在窗前萦绕而过;有的只见一大串东西在眼前飘过去,雪树银花般晶莹;也有的本来聚集在一起,也许受了我们的打扰,一下子四处散开去,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美呆了。真是好神奇!我们在船上看夜空,是满天的星斗和清晰的银河,没想到水下也是漆黑的“夜空”和漫海的“星星”。我数了数,这些发光体每分钟在视野中出现10-15个,但到了1100米以下就很少了,一分钟才几个,到1600米处则消失匿迹了。我返回座位休息,等待目标深度的出现。
我们此次目标先是下潜到2750米深处,然后爬一个高650米的斜坡,并从2100米处上浮。最后实际下潜的深度是2771米,潜到2500米的时候,叶聪和傅文韬打开高清云台照相摄像及舱外的探照灯,做好坐底前的准备工作。窗外,依然是海水。
2740 多米,叶聪说快到底了,抛载,此时10:19。一两分钟后突然跃入视野的是一大片白色沉积物,像海边的沙滩。我当时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宇宙飞船着陆外太空的景象,难怪人们喜欢把上天和入地联系在一起,景象是非常一致的,我们就像到了海底的“外太空”,更妙的是我们不仅可以着陆,还可以悬停。
图4 海底沉积物
我们悬停在离底6米的地方取水样。我紧紧的贴在窗口看外面,茫茫一片的白色沉积物和少量黑色结壳露头,瞬间有种窒息的惊奇和无法言说的美。潜器的右侧是斜坡的一个低洼处,沉积物多,左侧是小山脊,结壳和岩石多,没想到这么小的范围地形地貌变化那么大。取完水样,潜器开始爬坡,如同在陆地上开一个小型直升飞机在山坡上飞行一样。刚开始爬坡,我看到一株漂亮的海绵生物,赶紧告诉傅文韬,他停下来把潜器进行了一个90度的转向,坐底取样。我赶紧记录时间、水深并进行拍照。取完海绵又在附近取了一块岩石样品,这里虽然有小的陡崖,但断面看起来绝不是玄武岩,断面非常破碎且成层状,我让傅文韬用机械手拨一下底层,岩石比较容易破碎。回甲板后经董彦辉等初步判定是磷块岩,具体成分有待回陆地进一步分析研究。
取完岩石继续爬升,一路上又看到各种生物,海参、海葵、海百合、珊瑚、鱼、虾等。两个月与生物学家的接触,我的生物知识突飞猛进,加上之前认真研习了王春生老师给的这个区域可能存在生物的ppt,对这些生物的形态基本比较了解了。这些海底的固着生物真是神奇,它们有根,像花一样长在海底;有的晶莹剔透,纯净无比,如天山雪莲;有的鲜艳欲滴,美的不可方物。它们的形态和植物一样,尤其像彼岸花那种形态,没有叶子,只有一根茎托着一朵花,但却不是植物。后来看到一种“丝袜”状海绵,形态像极了一只长筒袜,但却净白无比,轻盈透亮,如同一丝一丝银线织就,叶聪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丝袜海绵”。除了固着生物,还有一些,如海参、海葵、海星等没有根却可以在海底爬行和游动的生物。那些胖胖的海参也有很多不同种类,有的背上长了几个鳍,鸡冠状,有的翘着长长的尾巴。
图5 “丝袜”海绵
图6 海葵
最有意思的是一种从没见过的海葵,它的身体里住着一只寄居蟹,红色的爪子露在外面,身体缩在里面,背着海葵爬行。海葵有六个腕,每个腕口伸出密密的触手,活脱脱像极了寄居蟹的华美外袍。为了取这个从没见过的“怪物”,傅文韬着实费了点劲儿,第一次取时,它掉在了两个生物采样箱之间了,机械手抓不到,试图用 pushcore推下去再抓,也推不下去。我建议他把潜器向上开一点,让它自己掉下来再抓。潜器推进器一开,立刻激起沉积物的飞扬,视野中一片“烟雾”,我们紧急搜索,“烟雾”中,它正好被水流带到潜器前方,出现在显示屏的中央,我们稍微向前追踪了一下,这次机械手稳稳的抓住了它放到生物箱里。这样的采样过程是以往任何工具都不可能实现的,这又体现了深潜器的一个优点,就是现场追踪。我们把见过的各大类的生物基本取了一个遍,除了那种游动很快的鱼和虾。深海的虾也很奇特,颜色是红色的,被被煮熟了一样,着实可爱。13:23取完海参,除了一种珊瑚,我们确认王老师交代的几种生物都已经取样完成。于是决定除了珊瑚外,其他生物不再取样,只拍照。另外,重点突破玄武岩的取样,因为到目前为止取到的岩石都不是玄武岩。我们不停找断面,用机械手去碰触,但很多都不是玄武岩。大部分山脊的地方都是大片的结壳,低洼的地方都被沉积物覆盖,露出一些结壳或者岩石的表面。一路上又看了好几只海参、不同形状的海绵等,我们都进行了拍照。一些鱼和虾游得太快,照片拍的不清晰。14:05,一株美艳的珊瑚跃入视野,粉色,长长的一根“茎”,有2米,“茎”上都是粉色喇叭状的“小花朵”,围簇开放。这就是王老师想要的样品了,虽然不忍心破坏它,也果断取了下来。
图7 寄居蟹和海葵
继续搜寻玄武岩,傅文韬非常执着,一定要帮我取到玄武岩样品。这里的地质情况也让我非常的惊诧,虽然之前有所了解,知道有结壳的下覆基岩有沉积岩,但不曾想到有这么厚,当时也不能确认岩性,有的地方出露的有5米厚,以至于作为海山本体的玄武岩出露地很少。有时候看到大块比较致密的断面,猜测是玄武岩,但是又太大块了,机械手抓不了。这时候,我就特别想出去拿锤子敲一块下来。要是有个浅钻就好了,机械手直接操作去钻一段岩芯。
时间越来少,按要求应该15:00抛载上浮。14:59,2100多米深的断崖处,傅文韬从机械手抓起一块岩石,感觉它很坚硬,应该是玄武岩了。当放入采样篮中,我凑近看了下,初步判断应该是玄武岩(最终回到甲板证实的确是玄武岩)。这块样品一放入采样篮,我们便立刻抛载上浮。
Happy ending, 各种样品都取到了。我们对采薇海山说:再见,采薇海山。
整个作业过程4个半小时,进行的非常顺利,三个人配合的也很好,叶聪整体掌控全局,一边进行高清摄像,一边观察左边地形,提醒潜器避免撞击,一会儿又提醒傅文韬机械手温度太高了,并多次提醒我将照相机上调,避开机械手,拍完照让照相机复位。傅文韬一直跪在主观察窗前,一边操作潜器爬升,一边观察潜器前方地形和生物情况,并进行取样。我则负责右侧的观察和搜寻,对我们观察到的生物和地质情况以及采样情况记录、拍照,并对取哪些样品做主要决策。我在刚开始操作高清云台照相时不熟练,担心拍的照片不好,每个样品就多拍几张,总有好的吧。4个半小时的海底作业时间一晃而过,非常的紧张忙碌和兴奋,也没有觉得冷和饿。抛载上浮后,突然才发觉由于长时间跪在观察窗前,腿已经非常酸痛了。舱内又湿又冷,我拿出王凯博借给我的厚外套穿上,将船长借给我的毛毯盖在腿上,吃了些巧克力和坚果,又马上整理当天的观察、取样记录和取得的认识。
上浮时间很快,1个小时后,我们已经在水面了。我收起记录表和笔记本,迅速躺下,水面非常晃动。叶聪说来点音乐,傅文韬用手机放了一曲《劲歌金曲》,并随之哼唱起来。我则懒懒地哀嚎:他们怎么还不来救我们啊。经过了20多分钟的晃动,我们终于被拉上了甲板,等待我的是6大桶水的洗礼。
图8 下潜完接受洗礼
整个下潜的过程非常的顺利,取得的样品很丰富,也拍了不少漂亮的照片。两位潜航员都非常给力,主驾驶傅文韬的机械手操作能力很强,每个我们决定要取的样品基本都能取到。在舱内的时间感觉过的非常快,每一刻钟都有新奇的发现和感受,8个小时转瞬即逝。连我原本担心的上厕所的问题也没有出现,因为我前一天晚饭后就开始没有进水了,怕自己忘掉,还把杯子藏了起来。当天早上吃了几块饼干和一个煮鸡蛋,真是噎人,生咽下去了。直到出舱都还没有想要上厕所的感觉。持续兴奋的情绪在晚上向指挥部汇报完后急转直下,紧绷的神经松懈下来,突然感觉特别疲惫。整个人像机器被取了螺丝一样松散下来,美美睡到天亮。但第二天发现身体是酸痛的,尤其腿部,一定是在湿冷的环境下跪了几个小时的缘故。我才体会到潜航员的辛苦,他们在作业区几乎每隔一天两天就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图9 蛟龙号舱内和潜航员唐嘉陵
作为“蛟龙号”号的首批“乘客”,我对它的性能非常满意。尤其是载人到现场观察,这对搞地质的人来说,就如同陆地上跑野外,可以现场去找露头取样,对地质现象进行描述。这是以前任何作业设备所不能达到的。对生物的取样也是一样,没有任何设备可以现场灵活的追踪生物进行完整取样。还有很多科学的研究需要现场原位的测量和精细定点取样,这都需要潜器来完成。期待后期潜器尽快研发出更多的原位取样和测量工具,以取得更广泛的科学应用。
最后,特别感谢蛟龙号的整个研发和作业团队,提供了这样一个深海科考“神器”,搭建了促进科学迅速发展的新平台。这段珍贵美好的经历将是我记忆长河中永恒的沉淀,任凭岁月的冲刷,最美的那些鹅卵石始终不会被带走,我会不时的赤脚走到河边欣赏它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