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茶聊第14集:重走霞客路

文/三三,小土

刘瑞升:当有一个梦想,必须打破常规去实现它,否则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不管结果如何——上道就好。

徐霞客,众所周知的旅行家、探险家,推敲之下竟还是环保主义者?文学经典《徐霞客游记》中包含着怎样严谨、科学的地理数据? “5.19”中国旅游日,与徐霞客又有何渊源?在自然茶聊第14期跟随刘瑞升老师“重走霞客路”的过程中,我们都将找到问题的答案。

主讲人刘瑞升,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徐霞客研究》编委,著有《徐霞客 丁文江研究文稿》。2002年开始追寻“游圣”足迹,以自驾车的方式,对徐霞客行踪主要路线进行考察,迄今已达六万九千余公里,足迹遍布徐霞客所到各省。

本次茶聊场地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杨虚杰女士友情赞助,有宽敞的房间、舒适的座椅,还有饮用水和大家自带的各色小食品,很是惬意。

刘老师开篇先说自己“四六不靠”,听者可能都会很不以为然吧:作为旅游爱好者,游踪遍及境内所有省、区、市,著有《山川情旅》、《环北京自驾车终极热线自由行》; 追随中国旅行家先祖徐霞客的足迹,并了解徐霞客所行所见所关周边景、物;收藏不同时期出版的《徐霞客游记》近百部,是目前徐学界藏本最多的人。这还能说是 “四六不靠”吗?嘻嘻,刘老师过谦了。

刘老师的讲述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爱自然爱生活的徐霞客
1.千古奇人——徐霞客
2.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二、爱生活,做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
1.重走之情
2.写作之乐
3.收藏之趣

三、做喜欢的事,打开美好生活一扇窗
1.交友之情
2.发现之乐
3.赏景之趣

一、爱自然爱生活的徐霞客

1.千古奇人——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生于明末,名弘祖,江苏江阴人,探险旅行家,与他同时期有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方以智、朱载堉等各行各业的科学家,唯独缺少旅行家,有他填补了这个空白(:))。 据刘老师查史料来看,徐霞客应该是身形不高、较瘦、颧骨高的模样。刘老师先给我们展现了徐霞客故居的模样,灰砖白墙的古宅是后建的,据说只剩一口古井和一棵罗汉松是徐霞客当年的遗物。故居旁还有仰圣园和晴山堂,仰圣园是近年建造的,云集了一批现代书法家的作品。晴山堂则是徐霞客为母亲80岁寿辰所建,霞客当时的文人朋友题写了几十幅书法作品,被镌刻于石。“文革”时当地群众在石刻上涂抹灰浆才幸免于难,现存76块石刻,为研究徐霞客生平及家族,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些石刻诗文是以正、行、草、隶等体书写,且多是当年书法名家,因此,在书法艺术上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徐霞客足迹遍布明代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九个省市自治区。

徐霞客旅行路线示意图(供图/刘瑞升)
徐霞客旅行路线示意图(供图/刘瑞升)

刘老师提到,从《徐霞客游记》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徐霞客是个环保践行者,注意对自然原貌的保护。过去出行主要靠水路,徐霞客与同行的静闻等,坚持从不在船上 “方便”;徐霞客还有个原则:从不题刻,对长他40岁的人文地理学家、官至鸿胪寺正卿的王士性在鸡足山几个地方分别题写“石状奇绝”、“石状大奇”、“石状又奇”、“石状始奇”很不感冒,徐霞客评论道:“山灵何罪而受此耶?”其实,徐霞客满是敬重王士性的,曾在《游记》中,尊称其为“王十岳”。

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到逝世前一年因积劳成疾,不得不返回家乡止,30年间,在旅途上达19年。他不畏艰险,三次遇盗、多次绝粮,仍孜孜不倦地勇往直前,表现出探险旅行家的宏伟气魄。为纪念这种精神,中国旅游日“5.19”,即是依据现行于世的《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确定的。

现场刘老师也就与会者的提问,讲了一些徐霞客的家事。在徐霞客的江阴老家,提到他,当地人会说他是有名的“败家子”。为了证实这个说法,刘老师借到江阴开会之便,在一次打的时,特别向出租司机询问知不知道徐霞客?对方马上回答说,怎么不知道啊,那是有名的“败家子”。为何而来如此名号呢? 古人奉行的正道是考取功名,徐霞客却不参加科举、寄情山水,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徐霞客祖上本是富庶之家,祖父曾与唐寅一同进京赶考,可巧主考官是江苏老乡,老乡见老乡,总要送些家乡的土特产吧,富人家出手可能太大方了,礼品太贵重,被朝廷查办,以“贿赂”论处,从此不许考取功名。徐霞客的父亲也与仕途无缘,到了徐霞客,他也无心赶考,志趣都放在了名山大川上了,外出游历、探奇山水成为志向。

徐霞客有妻室,共育有4个儿子,其中侍妾周氏所生的一个儿子姓李。周氏怀上徐霞客的孩子不久,被正室发觉,将之逐出徐家嫁给李姓人家,这是在徐霞客外出游历时发生的事情。孩子出生,故从李姓,名寄,大概周氏还幻想孩子日后能回到徐家,用“寄”留存自己的希望,然而李寄终生没能“认祖归宗”。成人后,李寄曾为自己取别名介,字介立,号昆仑山樵、萍客、白眼狂生、三因居士等。李寄僻居山野,著书立说。一生没有结婚,靠课徒养母糊口,生活十分清苦。正是这个“寄人篱下”儿子,后来搜集徐霞客的游记抄本稿,经历了许多艰辛,终于辑录成一部相对完整的《徐霞客游记》,人们称之为李介立本。300多年来,《徐霞客游记》出现了数十种抄本,然而,“徐学”界历来都把“李介立本”视为“诸本之祖”。

2.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本文学名著,更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徐霞客不惟权威,实事求是,在《游记》中,就记叙了对《大明一统志》中关于雁宕大龙湫之源记载谬误的考证;还对《禹贡》“岷山导江”之说的实地勘察,证实了金沙江才是长江主源。

徐霞客在广西、贵州、云南三地,探查过270多个洞穴,具体描述了溶洞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并论述其成因,有类似岩洞由水机械侵蚀、钟乳石由含钙质水滴蒸发后凝聚而成等字句。记录之精准,与现代kaocha数据几乎无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就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说到徐霞客,就不得不说说丁文江,丁文江(1887-1936),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出生于江苏泰兴大户人家,16岁出国留学,先后到过日本、英国,1911年毕业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动物学、地质学的双学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北票煤矿总经理。二十世纪20年代,丁文江最早提出了《徐霞客游记》的地理学价值。 1921-1927年,丁文江着手整理、校勘、编订《徐霞客游记》,制作徐霞客年谱,并在游记中首次加入地图和各种附录。他认为徐霞客不同于玄奘、耶律楚材等人或为权势、或为宗教的出行,他是真正钟情山水、研究地理的旅行家。丁文江不仅研究徐学,更亲自考察,被胡适誉为“新时代的徐霞客”。1936年,丁文江在考察湖南煤矿时煤气中毒,不幸逝世,仅49岁,葬于长沙岳麓山上。

二、爱生活,做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

1.重走之情

2002-2013年十二年间,刘瑞升老师历时234天,沿霞客路行走7万公里。

刘老师的“重走”之路(供图/刘瑞升)
刘老师的“重走”之路(供图/刘瑞升)

这场漫长的重走,除了实地考察学习之外,也意在记录300多年来自然和人文社会的变迁。而镜头定格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点滴,也将成为后世的历史研究资料。刘老师同时还希望通过对各地徐霞客学者的采访、存照,撰写霞客游记旅游指南及出版《重走霞客路日志》,为徐学研究和今人旅游提供参考,传扬徐霞客精神。这是刘老师重走霞客路的目的,也是他一路行走的准则。

考古今之变。从消失的麻叶洞,到万年桥下式微的大溪,从几近倾圮的龙泉关,到复见清澈的云南洱源西湖。刘老师在重走过程中,不仅严谨地还原了游记中所述地点的今貌,更通过与当地人沟通、查阅资料等方式考证了变迁经过。以洱源西湖为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翛翛有江南风景”“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而数百年中,由于过度开发及人们环保观念淡薄,洱源西湖曾在1996年和2003年两次暴发蓝藻,待2008年刘老师到达此地,经过治理的洱源西湖又恢复了原有的风貌。关于蓝藻的报道和村人的描述,都一一被刘老师记录了下来。

今日的龙泉关(供图/刘瑞升)
今日的龙泉关(供图/刘瑞升)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图为大理的洱海(供图/刘瑞升)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图为大理的洱海(供图/刘瑞升)

实录社会生活。农妇的布衣挎篮、乡村戏台和看戏的老人儿童、霞客岛上居民家的腊肉等等,刘老师说,这些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东西,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正是缺乏官方记录,对这些细节的还原才更加重要。

楼子沟村观看豫剧的老人和儿童(供图/刘瑞升)
楼子沟村观看豫剧的老人和儿童(供图/刘瑞升)

2.写作之乐

刘老师在研究徐霞客、重走霞客路过程中,出版《徐霞客 丁文江研究文稿》,写作《跟着徐霞客去旅行》,并为一些杂志供稿。《中国国家地理》喀斯特专辑中,刘老师就讲述了一个收入微薄的湖南小伙子,感念徐霞客对自己家乡茶陵平水乡水源村自然遗产的记叙,自费把麻叶洞相邻的溶洞入口焊死,保护洞里面的钟乳石不被偷盗的故事。写作的过程不仅是记录自己所感所想的过程,也是和更多人分享知识和感动的过程。

3.收藏之趣

刘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他近百部《徐霞客游记》版本的收藏,以及与徐霞客有关的邮品、连环画、书法作品等。刘老师还精选了三个版本推荐给大家:

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1980年三卷本,上、下,带一本附图,繁体、竖排,80多万字,包括徐霞客的往来信函、诗稿及墓志等。1980年版出版后,在国家图书馆又发现几万字的抄本,放入1987年再版本,因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以后出版的《游记》(指竖排繁体字)是比较全的本子;二是中华书局 2009年1月1日出版的中华经典普及文库丛书中的《徐霞客游记》(一册本),此版本在人名、地名处均有下划线标注,横排简体字,方便阅读(略去徐霞客的往来信函、诗稿及墓志等);此外还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朱惠荣先生整理的四册全译本(横排简体字,原文和译文对照,略去徐霞客的往来信函、诗稿及墓志等)。

刘老师收藏的《徐霞客游记》版本展览(供图/刘瑞升)
刘老师收藏的《徐霞客游记》版本展览(供图/刘瑞升)
各种与徐霞客相关的邮品也在刘老师收藏之列(供图/刘瑞升)
各种与徐霞客相关的邮品也在刘老师收藏之列(供图/刘瑞升)

三、做喜欢的事,打开美好生活一扇窗

1.交友之情

在研究《徐霞客游记》、重走霞客的过程中,一方面增进了与侯仁之、胡绩伟、周艾若等老一辈学者的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刘瑞升老师也结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热爱徐霞客、与徐霞客有渊源的普通人。定期到黄道周讲学处祭拜的妇女、利用业余时间热情提供帮助的浑源县官员、为了共享知识将《壮行霞客路》卖得很便宜的编辑,丽江木氏土司木增的后人木光老人等等,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与徐霞客有关的动人故事。

为刘老师引路的浙江天台的老人们与“重走霞客路”旗帜留影(供图
为刘老师引路的浙江天台的老人们与“重走霞客路”旗帜留影(供图/刘瑞升)

2.发现之乐

在不断地收集、研究中,刘老师还发现了在沈松泉标点的《徐霞客游记》中,有一篇梁启超先生做的代序;整理了丁文江编《徐霞客游记》的1928.11初版、1986.1一版及1996.1二印三个版本,不断更新、更正自己的认识。

梁启超与《徐霞客游记》代序(供图/刘瑞升)
梁启超与《徐霞客游记》代序(供图/刘瑞升)

3.赏景之趣

7万公里的路途,不仅有故事,更有湖光山色、无限风光。烟波浩渺的漓江、鬼斧神工的湖南溶洞、福建的古刹僧众,都是在路上才有的风景。

五光十色的钟乳石(供图/刘瑞升)
五光十色的钟乳石(供图/刘瑞升)
新奇地看着摄像机的僧人(供图/刘瑞升)
新奇地看着摄像机的僧人(供图/刘瑞升)

最后,刘老师真诚地和大家分享了四点建议:

1. 确定目标要不懈追求
2. 学会与人合作
3. 有胆有识有勇气
4. 学会与各种人相处

此次茶聊从早上9点到下午2:30,刘老师的热情与同学们的兴致战胜了时间和饥饿,讨论起来还意犹未尽。

第14期茶聊参与者:空错、荔枝、小博士、王晨岑、陈晓夏、凯乐活、毛毛虫、昂昂千里、杨虚杰、卡赞、will、羊肉甩饼、三三、锡兵、小土、比萨诗章、程程、起床,吃饭、沈书枝、麦子共20人。

本期茶聊合影(供图/小博士)
本期茶聊合影(供图/小博士)

本期茶聊,除“徐霞客”主题外,众人还聊了不少拓展话题,亦十分有趣。

1.彪悍的鄂温克族。在大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居住着“敖鲁古雅“(地名,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的鄂温克驯鹿人。他们以驯养驯鹿闻名,驯鹿喜食山上的苔藓,鄂温克族人民便游牧在山间、扎帐篷(撮罗子),为驯鹿找苔藓。此民族据说男子佩枪,打死人不偿命,故一般外人鲜少拜访鄂温克村庄。5月割鹿茸的时候,刘老师曾到鄂温克族定居点,“无知者无畏”的他,曾路遇当地人大声断喝:“拿酒来!”,幸得刘老师信奉“出门矮三辈”箴言,对人恭敬客气,得以脱险。

2.贵州探洞。讲到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考察的时候,刘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自己的探洞经历。进入溶洞后,原本“射程”五六十米的头灯,只能显现出一个小“茫”点。在座的“起床,吃饭”补充说,在他们贵州老家,如果探洞,向导都是夹着两捆柴火的,在洞穴中火把是最好的照明工具。

3.知行合一的丁文江。丁文江不仅对地质学钻研极深,还广泛涉猎地理、历史、考古学等领域知识。著书讲学之外,更经年累月在野外奔波,搜罗第一手材料。空错提到丁文江力倡的“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的准则,让听者都十分敬畏。

4.寡妇阿龙的秘密。1000年前,一个生活在敦煌鸣沙山下的普通寡妇,如今成为国际敦煌学者的热门研究对象。寡妇的名字叫做阿龙,不知是什么的因果,让她本应灰飞烟灭的生命信息,从宋初到清末,在莫高窟里珍藏了几近千年,而后又辗转海外,前往法国。那里如今郑重收藏着阿龙的土地官司案卷。在这张盖着法国国家图书馆印章的长长案卷上,记载着阿龙丧夫丧子的痛楚,和她奋力从小叔子手中夺回土地的顽强,还有她留在案卷上的右手中指标记。她案卷中携带出的古老的生活细节,让我们看到莫高窟,曾经独有的市井烟火、人生百态。也期待陈晓夏老师给我们带来关于“视觉人类学”的茶聊。

5.刘老师的小纸条。刘老师在讲的时候,手中一直拿着一张纸。细看之下,上边打印了茶聊前众位参与者提出的问题,并在旁边都手写了密密麻麻的解释。(请给刘老师点个赞)

【延伸阅读】刘老师的回顾小博士的回顾凯乐活的回顾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