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小伙伴们一同去寻秋,这次走的是虎峪—沟崖穿越路线,大家一早就汇集在南邵地铁站,挤在肉饼味儿浓郁的公车上辗转倒车村村通而至虎峪。虎峪村南据说有战国古城墙遗存,但下车处已是村中,因而没有折返探访。村北一线山沟就是虎峪,古称“虎谷”,辽时已见记载。其中沟谷曲折蜿蜒,多有水潭洞穴,猜想因此而多禽兽进而多虎,故而得名,近人附会家有老母的砍柴小哥被虎吞食、老虎感愧而养母尽孝的“义虎”故事于此间,孰为无稽。其地还有“虎峪辉金”的景致,是旧时文人选定的“燕平八景”之一,隆庆《昌平州志》曾载,虎峪“下有土岗,名小金山……日午人过山下,衣面映如黄金色。” 故名。我们去时虽只早间8时,晨光辉映金彩大地,如此辉金之风应是依旧,古人诚不欺我也。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虎峪水库建成于57年,墙体上还有着那个年代风格的红五星。
抓住它,抓住它,逮那个飞机拉线儿的。
兵行虎峪,正值阳光普照,山麓明晰空气清新金秋初盛,一众人等兴冲冲自虎峪水库河槽向上游荡,途中历经棘孔穿越、补票大妈种种险阻,最终走入景区中段沟口树着“野路危险”字样铁牌的一条山沟,进而折入另一山沟进入穿越峡谷。还没到穿越旺季,谷中道路久未人行,落叶积委蛛网横隔,某些地段已经重新长上了蔓枝只能折拽开路。山路陡高爬升明显,两侧荆棘林木茂密,葛荆低矮很少开阔地,大多数地方都需弯腰通过,背包还不时被钩挂拉扯,脸上手臂被树枝荆条扫的生疼,满头的落叶苍耳碎棘条,气喘之余连个落脚休息处都没得,只能撑着闷头攀爬。苦哈哈连续爬升了一个半小时后,看看离垭口不远,众人小憩会了个餐,休整得力翻越垭口,又开始沿着大概有60-70°的山路急速下降。小路土质松软,石苔沾水路滑行险,众人走的是人困马乏激情消顿=^=,终于拐上沟崖景区的主路,已近下午14时,而此行俺最想看的玉虚观仍在7里梯道之外,无奈,只好长叹息矣依旧硬着头皮往前爬升。
一路上没找到什么能吃的野果
一个“莺”巢,开始听成“鹰”巢,想着老鹰都住不起山崖搬下来了
录录寻获的蜂巢,这货自山崖间取下的,灵活如猴。
看啊,年高阿姨又摔倒了 ~
所谓60、70°的斜坡,脚一踩全是松碎的石头,瞬间滚落一片。
翻山进入的沟崖景区,古称“沟沟崖”,沟口为十三陵镇的德胜口村,内有9条山脉,8道沟,25座山峰,沟中有崖,崖下有沟,沟沟相通,崖崖相望,沟沟有清泉奔涌,崖崖有怪石峥嵘,因名沟沟崖。此名在明清已多见记载,后民间省约唤作了沟崖,亦有文人嫌其鄙俗,润名为“岣岣崖”。
看, 猴头山,自沟崖下行时偶见
沟沟崖地处京郊,“深山叠嶂,秀石悬空,三十余里,悉履石攀葛始达山巅,清流缭绕,竒树扬芬。”因其秀丽山水,自古就是寺观多兴的地带。据明人记载,早在元时,斯地方圆数十里,“梵宇绵亘,凡七十有二。” 此后渐次衰微,“入明仅存其五。” 即瑞峰庵【又称下庙】、岫峰庵【又称盘道庵】、东峰庵、西峰庵和中峰庵【又称上庙】五座庵宇。嘉万年间,这些庵堂因地处十三陵近旁,不时有谒陵的臣僚、守陵的陵监前往游玩踏访,又逐渐兴盛了起来,下庙瑞峰庵更是在神宗母子的庇佑下辉赫一时。数十年后的熹宗天启年间,看护帝陵的公公们为积攒功德,拉了宫中一干财大气粗的掌印太监们,凑钱集资将五庵大修一通,即“陵监饰五庵,新矣,三峰失其朴。” 五庵在天启维修之前,原本都应是佛家寺院,故之前记载中多称之为“兰若”、“梵寺”,时人诗吟亦有“老僧提茶过青松”、“偶欲留僧榻,眠因枕佛书”等语,亦可证此。此次维修后,一些庵堂可能被改作了道观,像中峰庵就被改建成了“护国中峰顶玉虚观。” 入清后,其地宫观、庵堂多为全真道家主持,香火旺盛时道士、佛众曾多达500余,到了清末沟沟崖甚至有了“北武当”的称谓。
银杏树的叶子还没全黄,要是再过两周来应该是最好的时节
我们此行寻访的重点,就是沟崖精华之中峰玉虚观。玉虚观距沟口15里,俗称上七下八,即从沟口至瑞峰庵为8里,从瑞峰庵至玉虚观长约7里。这段山路坡度巨陡落差较大,“旋旋蟠蟠,望若梯磴,” 沟口海拔只140米,至中峰项则为海拔963米。行走峡谷,“两山相夹,人行礓砾中,数十步輙一折。” 崎岖的山道上,“径仄多乱石,前人举踵,石衮衮触后人足。” 直至今日,上行道路虽已重修,我们还是要时不时提醒前后的同伴,注意不经意间蹬落的石头。
旧时,往玉虚观要先经过“岫峰庵”,庵宇因地处岭巅,每行必沿山径盘旋而上,又俗称为盘道庵。解放后因为修建水库,庵前岭下新辟道路,游人多不再曲折而上。现今庵前建有新修梯道前往,庵内旧有泉水和“鸭脚”即银杏一棵,并立有明右通政李琦所书石碑一通,古时游人常在此休息而后前行。其地明代重修后,曾有正殿三间门殿一座,现今只殿前那棵银杏树留了下来,为国家一级古树名木【500年树龄以上】。我们从垭口翻下时,远远就看到了这棵银杏,可惜下山后直接上了新修的道路,未能前往一探。
碧霞宫残存的建筑遗迹,墙壁上还有文革时期的刻写
岫峰庵之后的山谷逐渐开阔,山麓林茂泉水中流,再经过一阵极陡的攀登,才见到前人传述的古银杏树,亭亭如盖处落平台之上,四周皆石砌台基渐见人工修琢。自银杏处沿石阶而上,山石垒砌加固高台,攀缘一周就到了碧霞宫。碧霞宫是碧霞元君的道场,碧霞元君源自秦汉开始传说的泰山玉女仙人,经过历史迁移慢慢被塑造为泰山神也就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形象,负责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同时年龄也由年轻女孩变为中老年妇女,为之赋予主司生育的功能,以赢得妇女的崇拜。之后这一民间新造神灵的影响日益扩大,并为明廷所注意并招安入官方法定神灵之中,敕封为“碧霞元君”成为普及全国的民俗信仰,玉女、神女之类原本年轻的称谓,也被百姓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俗称所代替,其神威甚至凌驾于其父东岳大帝之上,成为一些地区民间祭祀的泰山首神。沟沟崖的碧霞宫位于玉虚观东面山崖下,与玉虚观同时建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茸,曾有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倒座殿三间,现正殿仍遗有清时梁架和后墙、山墙,其他建筑都已塌毁。
自碧霞宫往上,盘升一级石台,就到了此行的重点玉虚观。观宇建在中峰山腰平台上,其地窄隘地势陡峭,平地之处“地仅十笏”,旧时唯茅舍三间而已。天启三年(1623)三月,太监马诚、赵进、赵之翰、汪良德等人捐银扩建,因山势险陡道路崎岖,运料十分艰难,直至崇祯八年(1635)八月才建成,前后费时12 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曾重加修葺。旧时观内分三进院落,山门外的东、西两侧各置一碾、一磨代替雌雄二狮,观门为单檐歇山顶,门额书“护国中峰顶玉虚观”,今仍保存完整。山门内左右为钟鼓二楼,现存遗址。门内正面为重门,门额为“洞天福地”,除石阶、门枕外其余都已无存。第一进院落有正殿三间,殿顶为硬山绿琉璃瓦剪边,殿内供奉真武大帝,东、西殿配各三间,为道士住所。正殿左侧角门有条石台阶直通第二进院落,后殿只一间,供奉天启皇帝像,入清改奉太上老君。殿后有石梯可登望京台,是为第三进院落,台上建石砌无上阁,门洞券面雕刻八卦及飞鹤图案,阁内供奉真武大帝。清末,直隶总督端方曾在此优养,为玉虚观题写了“北武当山沟沟崖”的匾额,沟沟崖因此又有“北武当”之称。
玉虚观,得名于真武大帝“玉虚师相北极玄天上帝”的名号
重门早已无存,只剩条石台阶,彰显着旧日门洞的辉煌
玉虚观立于危岩峰顶,前后左右都是数十丈高的绝壁,形势险要
建筑隐没山林间,无上阁后绝壁伸出一道山脊,似可攀登而上
天气晴好时,站在无上阁可以望见长陵金黄琉璃瓦的祾恩殿
玉虚观的殿宇自民国以来年久失修,经过文革人为破坏,正殿、后殿、配殿早已荡然无存,荒草丛中尚可辩认出殿基遗迹,周围古刹隐于断崖怀抱,有香道连接。无上阁为石材仿木结构,目前基本完好,自阁侧山崖远望山下,林木盈径,峰峦竞秀,静听林涛飒飒,百鸟啼啭,骚人至此,大有身临仙境、超脱尘世之感。可惜天时不假日已西斜,坐观片刻一行人便又折返而下。
公公们的集资石碑,侧面还有海东丘某“天上人间方便第一”题刻
残墙依稀的正殿前,散落着一些汉白玉石碑构件,碑座、碑身、碑首都已四散,模糊辨认似乎是两通碑,记载中曾言及观内有礼部郎中冯元扬书写的碑文,不知仆地哪块是矣。其中天启集资建观中官们的功德碑,刻写着众人的官衔名讳,至今仍可辨识。明时太监财帑丰盈,多喜建立寺观以求积善来世,一些下级太监晚年往往依身寺观孤老。太监无论官衔大小,死后多葬在寺观周边,他们生前多有财力,历史记载“大抵天启年间,内臣更奢侈争胜。”所用所需“不惮工费,务求美丽。甚至坟寺、庄园、第宅,更殚竭财力,以图宏壮。” 玉虚观修建时,正值明末动荡年间,太监们拿着大把银钱祭问鬼神,崇祯帝却在宫中为军饷发愁。观宇建成9年后,明王朝土崩瓦解,一干太监也跟着主子失势的失势归阴的归阴,亡国之人必问鬼神,果然。
碑座有乾卦刻纹,中峰正位于乾位。四周辅以仙鹤等道家杂宝
明代赑屃盘龙碑首,篆额天空上刻着“沟沟崖中峰顶玉虚观碑记”
瑞峰庵的古松、古碑、古砖墙,在路边一处平台上静静矗立着
玉虚观看罢,日已垂垂。据记载,由玉虚观右侧石阶而下,“有西王母祠,祠后石壁高三十仭,石理觕恶,壁右有方池,流入岩下为瀑。” 而自中峰“缘崖而西,为西峰庵,庵右有泉,僧引之入,香积泉右,有方亭,敞洁可坐。” 此处之西峰庵,俗称五龙宫,曾有明大学士王锡爵、礼部左侍郎翁正春书写的二通碑文,现仅存遗址。由玉虚观前往西峰的道路极为险峻,先前新闻曾有驴友不甚为落石击中身亡的报道。虽然心中颇为觊觎,但看看天色已晚身边又拉家带口的,也只好放弃转而下行。走到观下银杏树前,石台另有小径一条不知通往何处,回来参阅方知,那条小道上应有俗称斗姥宫的东峰庵,不幸也错过了。。如此沟沟崖明代五庵,我们走马观花只见到了其中两处。
此行见到的另一处庵堂,就是下山途中于路边看到的瑞峰庵【下庙】遗迹。瑞峰庵始建于元,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九月,神宗奉两宫皇太后阅视天寿山陵区,来到德胜口,见西面峰峦之间有庙宇,心中欣喜。便为庙宇赐额为“大慈瑞峰庵”,特赐《大藏经》一部,并赐主持僧智光禅师紫袈裟一袭,嘱其为国祈福,奠安陵寝。虔诚奉佛的神宗生母慈圣李太后还捐施善银,命天寿山守备尚文于万历十四年(1586)七月兴工,重建瑞峰庵殿宇,其地后改为道姑清修之所。现今仅存正殿遗址,以及院内的一通万历年间《重修瑞峰庵碑记》石碑,另有一株罗汉松古木。
瑞峰庵碑记是万历年间内阁首辅赵志皋的手黑,这是赞曰部分
沟崖的景区大门仍旧关闭不开,游人要进去还得抄小道偷偷潜入
离开瑞峰庵,接下来的路程基本都是暴走模式。走到关闭的沟崖景区大门也就是沟口处,拜托了看门大叔开门放出,自此一阵狂奔到达德胜口村。村子不大,村民可能多是明代陵军后裔,当年李自成的大军就是从此攻入了昌平。因为在村口等待昌35路的把握不大,大家又上了国道在黄昏湍急的车流边一路疾行,终于拐入了环陵路走进了昭陵村,村口买瓶水终于可以坐在村口等昌67路发车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