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24 13:00-15:00』『主讲:蛐蛐』『 整理:莉莲』
先拜DVD大神
大部分人都会说“我这里只有麻雀啊” ,其实是你只能找到麻雀,也只知道麻雀这个名字。等刚刚进入观鸟的大门,看了一个月鸟之后,你又会觉得全国的珍稀鸟种都能在楼下的花园里看到。
当然,以上两者都是错的。
先说看鸟吧,鸟是脊椎动物中最最易于观察的类群了,大部分日行性,大部分长得不难看。所以观鸟要比观兽,观两爬什么的要普及的多。但是怎么找到鸟,怎么观察鸟,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一.工具
1. 望远镜
要想观鸟,必须先有工具,毕竟大部分时候,鸟和人的距离会比较远。所以,除了DVD大师这样的神人之外,望远镜是必备的。望远镜有很多种,初学者不要乱买。有一次我带一帮人看鸟,看到有初学者直接扛着单筒去了,说:“这个放大倍率大”。观鸟使用的,是观鸟镜,必备的是双筒望远镜。双筒分两种,一种是这个样子的普罗镜:
另一种是这个样子的屋脊镜:
这两种各有千秋,他们的成像原理是不太一样的。普罗镜便宜,但是重量大;屋脊镜更好用,但是价格高。
望远镜有很多参数:
所有的镜子都有个数字,例如 ,前面一个是放大倍率,后面一个是物镜口径。观鸟要考虑重量,通光量等因素,一般会选择8*42,10*42,8*32等规格。为什么不要更大的放大倍率,因为更大的倍率意味着更小的视场,手轻微的抖动,从镜子中看去就会晃得很厉害。
国产镜子,推荐赛诺特。如果还穷,可以考虑星特朗和博冠,但是质量有不小差距。当然,像拾翠这样的壕,可以考虑三大名牌,徕卡,蔡司,丝袜–就是施华洛世奇。另外,一些日本牌子也还可以考虑,例如考瓦,尼康,佳能,奥林,但是世面比较少见。
除了双筒是必备的,单筒需不需要呢?我的看法是,不需要。用单筒,新手根本找不到鸟。而且好的单筒非常非常贵,好的要20k以上(求包养)。
2. 图鉴
镜子之外,新手还要准备图鉴。最好的是马大爷(敬能)的那本《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不过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了,当当前一段的是盗版。赵欣如 卓小莉 蔡益前一段出了一本《中国鸟类图鉴》,“完美地复制”了马大爷的书,还改了几个错别字。
各地也有各地的图鉴,最后要有时间我再安利。准备好这些,就可以出门了。
3. 服装
(什么?有人说要穿迷彩服?)我个人意见,纯粹扯淡。你不会接近鸟,穿了迷彩服也没用。我们的经验是,和你穿什么衣服没关系,和你的行为有关系:接近鸟的时候,如果挺直身子大步走,穿什么都扯淡–慢慢走,慢慢接近,让鸟逐渐适应,尽可能放低身体,比穿什么重要的多。很多新手看到个鸟,就兴冲冲跑过去,结果什么也看不到。
观鸟是个安静,要有耐心的爱好。穿自己舒服的就好,保暖,好穿脱(经常会走热了脱的)。我觉得穿暗色的衣服的作用是:不显脏,可以不用洗(大雾)……我有个朋友,有条观鸟专用裤子,据说好几年没洗过……
等你把这些都备齐了,出门……也未必看得到鸟。
二.如何找到鸟儿
1. 生境
观鸟要找合适的生境,那什么才是合适的生境?反正不是人喜欢的那种,城市绿地大草坪,修建的很整齐的花圃这样的,鸟都会很少。灌丛,农田边缘,未休整过的湿地,非单一树种的林子,都是合适的观鸟地。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山上一片绿,但是全是松树或者桉树,这样的地方基本不会有鸟。
各地的植物园一般都是观鸟比较好的地方。当你坐了仨小时车,到了植物园,你会发现好像是有鸟,但是你看不到2333~ 很多时候,鸟都不会老老实实的呆在枝头或者大路上,于是你得自己去找:
2. 听叫声
听叫声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有的时候听到一群声音逐渐接近,那就是鸟浪来了。 南方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林子很好,但是很长时间都没啥鸟,突然间听到一片鸟叫,逐渐靠近。麻利儿的,紧张起来,会有一大波鸟涌过来(请注意不要断错句),这就是鸟浪,鸟浪中会混有多种。
当听到鸟叫的时候,意味着鸟就在你附近,赶紧找找。
3. 观察风吹草动
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树枝或者灌丛里有不太正常的颤动,不是风刮的那种。赶紧观察,这意味着那里有动物,大部分是鸟,也有松鼠或者小兽的可能。我见过的最大的动物是一次发现芦苇中有动静,还不小,我以为是个比较大的兽呢,最后等出来一个……拉野屎的(喂!)
4. 守株待兔
另外一种找鸟的办法,就是在适合的地方,等。这个适合的地方,可能是水坑,可能是开满花的树等等。很多拍照的会采取等的方式,诱拍那帮大爷就不算了,他们不是观鸟的。
三.查询名称
1. 如实描述
当你看到鸟了,怎么才能知道看到的是什么呢?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描述。
很多人问我鸟,问的都很灵魂。我的经验是:没看过鸟的和新人的描述,在大小上都不可信。我们看书上写的这个鸟20公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因为那都是量标本量出来的。把标本拉直,从头到尾,活鸟不会这么呆着的。
(DVD-另外补充一句长度: 鸟体长只量到尾羽,所以鹭、鹤之类的长腿都不算)
初学者可以先把看到的鸟和麻雀,鸽子,乌鸦做比较,看看更像哪个大小。
2. 规范描述
鸟的身体各部分都有名称,用好这些名称会大有帮助。有特别的会注明,比如寿带,会注明雄性含尾羽有多长。
寿带(谢谢海带找图,图片来源:鸟类网)
鸟类各部位名称图(图片来源:鸟类网)
好多人说,这个鸟头上有白的,但是是白色顶纹还是白色眼先,差了很多。熟悉不同的部位名称,可以快速的规范的描述一个鸟。
等你把部位名字都熟悉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了:有新人问鸟,会问,我看到一个白眉纹的鸟,是啥啊?我问:-多大?-不知道;-什么类群?-不知道……
3. 观察顺序
我的意见是,看鸟要先看大,再看小,再看大。
什么叫先看大?一只鸟出现在眼前,先要迅速判断是什么大类的,是鸫?是鹀?是鹨还是鹟?同一个类群的鸟,会有相似的体型,近似的习性。每个类群都有自己的特点,刚开始看鸟的时候,要尽快熟悉。
我参与编的一个图鉴是这样做的,用剪影做快速索引,熟悉的人,一看剪影,就知道是什么大类。
是之谓先看大。初学者一定不要上来就钻到什么脚什么颜色,什么这个翅班比那个长一点这种细节中去,一定要学会先看大,看型,看类群。
看大之后看小,小就是细节,同一个类群种,眉纹的差异,上下嘴的颜色等等都可能是识别要素。比如褐柳莺和巨嘴柳莺,两者长得很像,但是眉纹有所不同:褐柳莺眉纹前端边缘清晰,而巨嘴眉纹前端边缘模糊。
所以,要熟悉各个部位名称,更要熟悉什么类群的观察要点在哪里。
比如鹟莺类,眼眶颜色,是否闭合,开口在哪里,眉纹顶纹是否有,颜色如何等等都是重点。(图出自《两岸三地50种柳莺类辨识》,背景资料见柳莺辨识)
看完小,再看大。这个大,说的是要注意观察行为,观察生境。这是非常重要,但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很多鸟有特殊的行为,比如抖尾巴;比如有一类鸟喜欢站在突出的枝头,看到昆虫就起飞捕捉,然后再回到原地。有经验的听我一说就知道是什么鸟儿。
再说生境,大部分鸟只会出现在特定生境。例如树林中的沙锥类,在国内没别的,只有丘鹬。高山草甸湿地中的沙锥类,只有林沙锥。乌雕偏爱湿地,蛇雕喜欢林子,掌握了生境,能够更好地找到鸟,判断鸟的种类。根据行为,甚至能够识别很近似的种。
所以,出门看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鸟有什么样的行为都是很重要的信息。
四.总结
过去我们刚开始看鸟的时候,会做笔记,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拍照了。各有千秋,不一定谁好谁不好,但是我觉得两者都不可偏废。
附赠:剁手列表
- 马敬能先生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 高武主编蛐蛐参与的 《常见野鸟图鉴》
- 还有如下:
《非实用野鸟图鉴》有简体中文版,推荐入手,很有意思,而且,所有的识别要点都很准确
适合中国中东部
另外一种版本,适合中国中东部
这一本,适合北方,我看过图鉴里面画的最好的一本,没有之一
这本也值得入手,照片图鉴,文字很好
这本适合中国南方,特别是两广云南海南
这是一本讲如何根据行为识别鸟类的书
对了说起文字,我还得说一下,很多人看图鉴都喜欢只看画,但是:文字很重要!文字很重要!文字很重要!
我说句不好听的,有些“老师”为人还不错,但是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也有些老师,水平还行,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自己属于水平马马虎虎,没节操三观正的那种,起码我不抄袭,不偷标本,不为盗猎的洗地。
莉莲语:感谢没节操三观正的蛐蛐老师给我们奉献的一堂大课,从装备到如何观察和定种细致入微地解说,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多多观察和交流鸟类,让大家都增广见闻—毕竟入冬之后可观赏的植物少了~~再次感谢蛐蛐老师!欢迎关注老师微博获取更多资讯并进行更多交流:@蛐蛐儿_cbw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