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大佬来报告】刘杰:巴丹吉林沙漠的海子、植物和动物

文图/刘杰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第二大沙漠,面积49000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不足60毫米,却分布有大大小小144个湖泊,其中淡水湖12个,形成沙漠特有的水文生态系统。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美国国家地理中国空气与水保护基金的资助下,我们研究团队(北京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分别于2013年、2016年两次对巴丹吉林沙漠代表性湖泊进行实地探索,判断补给沙漠湖泊的地下水来源,探讨沙漠湖泊成因,旨在为保护沙漠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我们在巴丹吉林沙漠中主要开展的野外工作是选取巴丹东、西两湖作为研究区,利用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对湖水温度进行高精度动态监测,同时对湖水、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湖岸风速、气温开展同步监测,探讨巴丹东西两湖补给来源及水循环过程。能在沙漠中开展野外工作,大家都非常兴奋,第一次看到夜空中丝带般的银河、第一次近距离观察骆驼、第一次听到鸣沙山的轰鸣、第一次知道沙漠中也有淡水湖泊……大家把8月沙漠中的酷热完全置之度外,开展工作的同时,也记录了在沙漠中见到的湖泊(当地俗称海子)、植物、动物和当地的人们。下面,让我带大家一起领略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那些神奇的海子和动植物吧。

clip_image002
巴丹吉林沙漠及巴丹湖位置示意图(刘传琨绘制)
clip_image004
水中心团队开展湖水测温工作

 

一、海子

2016年夏天我们从巴丹湖出发,一路向北,依次走过赛音乌苏-塔马英-扎兰特-庙海子-音德尔图-青海子,在青海子旁牧民家住宿一夜,第二天清晨返程,回程中再访庙海子,后经南海子-双海子返回起点巴丹湖。

clip_image006

1. 巴丹湖

被称为巴丹吉林的门户,也是进入巴丹吉林沙漠后见到的第一个海子。巴丹湖由东、西两个湖组成,两湖仅以一沙山相隔,相距不足200米,东湖为淡水湖,西湖为咸水湖,呈现巨大的盐度差异和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东湖畔芦苇荡漾,鱼儿游弋,而西湖寸草不生,气味难闻,仅生存一种红色的卤虫。

clip_image008
巴丹东湖
clip_image010
巴丹西湖(红色为湖中生存的卤虫)

2. 赛音乌苏

从巴丹湖一路向西北,很快又会看到沙山中的湖泊,被称为“赛音乌苏”,“赛”在蒙语里是好的意思,也就是 “好水”。赛音乌苏也由东、西两个湖成对组成。

clip_image012
clip_image014
赛音乌苏

3. 塔马英

从赛音乌苏继续往北,来到了塔马英,也有写作“铊玛营”,蒙语是“地狱”的意思,引申为“痛苦,苦难,折磨,地狱”。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关押罪犯的地方,后被百姓比喻为“人间地狱”,故而得名。

clip_image016
塔马英

4. 扎兰特

继续向北,来到了扎兰特,也有叫做“扎拉图”,意为“象刺猬一样”。因为从周围的沙山上俯视扎兰特海子,湖中的芦苇形状酷似一只趴伏的刺猬,所以蒙语命名为“扎拉特”。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各类候鸟的主要栖息地,被誉称为大漠中的鸟岛。

clip_image018
扎兰特

5. 仙女峰与庙海子

继续往北,沙山越来越高大,越野车直冲上去,五六十度地又俯冲下来,非常刺激。司机在一个沙坡前停下来让大家自己爬上去,踩着松软的沙子走一步退两步,艰难往上爬,越过沙坡顶部,突然眼前一片开阔,一只大湖出现在眼前。这里的沙山被称为仙女峰,海拔1400多米。而下面的海子正是传说中的苏敏吉林(庙海子)。

clip_image020
clip_image022
仙女峰和庙海子

苏敏吉林是巴丹吉林沙漠宣传册上的封面图片,也是巴丹吉林庙的所在地(巴丹吉林沙漠官方网站)。巴丹吉林庙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历经沧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说每当喇嘛诵经传的时候,苏敏吉林的泉水就自动地喷涌出来,形成了非常壮观的自然景象。后人将诵经喷出泉水的这眼泉誉称为“听经泉”。我们在第二天清晨返程途中来到苏敏吉林跟前,朝霞中,沙山、海子、古庙显得那么安详、静谧。听经泉在悄悄冒着涟漪。但遗憾的是,庙门紧闭,只能在外围看一看。据老乡说,庙里的喇嘛最近放牧去了,听了觉得十分新鲜有趣。司机师傅说,这很正常啊,喇嘛也要吃饭生活的!好接地气的喇嘛。这不正说明了“禅”其实就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顺应自然?

clip_image024
庙海子
clip_image026
巴丹吉林庙
clip_image028
听经泉石碑

6. 音德尔图与必鲁图

从庙海子继续向北,来到了音德尔图,传说中的神泉,也叫建设海子、磨盘泉。咸水湖中小小高地上据说有108个泉眼,喷出甘甜泉水来。旁边就是被称为“沙漠珠峰”的必鲁图,海拔1617米。

clip_image030
神泉音德尔图
clip_image032
音德尔图近景
clip_image034
必鲁图(沙漠珠峰)

7. 呼和吉林

经过一个小海子再往北到达青海子,又叫呼和(青的意思)吉林,这也是巴丹吉林沙漠目前已经开发观光线路最北面的一个湖泊,再向北就是无人区了,没有湖泊也很少有水源。

clip_image036
呼和吉林青海子

8. 南海子(梧桐图)

为诺尔图南北两个海子中靠南边的海子,相传海子东边有一棵梧桐树,故被称为梧桐图(北海子叫诺尔图,为巴丹吉林沙漠中面积最大的海子)。

clip_image038
南海子(梧桐图)

9. 双海子

又名巴润伊克日,意思是南双海子。水草丰美,包括两个东西走向的咸水湖。两湖之间有一季节性淡水湖,春夏蒸发量大,湖面几乎干涸(如下图所示),据说秋冬两季涌出的泉水会淹没整片草甸。

clip_image040
双海子 (摄于2016年8月)

从青海子折返回程途中,经过南海子(梧桐图)和双海子(巴润伊克日),最终回到沙漠东南边缘我们做野外工作的巴丹湖。2016年8月,巴丹西湖中多了两个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的蒸发皿,测量湖水蒸发,为深入研究沙漠湖泊水文过程提供第一手观测资料。

clip_image042
巴丹西湖(湖中的两个大圆盘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的测量蒸发装置,2016年8月)

二、植物

通常大家对沙漠的印象都是寸草不生、一片荒芜,但是来到巴丹吉林沙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并非是满眼黄沙,相反却有点点绿色点缀在沙山之间,而在沙漠湖畔,更是芦苇丛生,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我们在巴丹吉林沙漠中邂逅了如下代表性荒漠植物。

1. 梭梭

梭梭树是一种长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名贵中药“沙漠人参”苁蓉就寄生在梭梭根部。黄昏下在沙漠低矮稀疏的植被中看到这样一棵傲然屹立的梭梭树,耳边禁不住响起歌手谭维维为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创造的歌曲《万物有灵》,用自己的力量影响更多人热心环保,这也是我们大漠探索项目的主要目的之一。

梭梭

clip_image046

2. 沙枣

沙枣,别名香柳、银柳、桂香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内蒙古西部,北纬34度以北地区。具有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

clip_image048

3.白刺

在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边缘,尤其是在巴丹湖附近,我们发现有大面积的白刺生长。白刺生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常匍匐地面生长,具有很强的固沙阻沙能力,抗寒、抗风、耐高温、耐贫瘠。

clip_image050

4. 籽蒿

沙蒿是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特有植物,用于防风固沙治理沙漠已历时30多年。沙蒿抗风沙,耐旱、耐寒、耐瘠薄性能极强,喜生长在流动、半流动沙丘上。

clip_image052

5. 沙竹

当地人叫沙竹糜子,是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沙生植物,集中分布在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内蒙古各大沙漠、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沙漠和盆地均有。沙竹主要生长在中、小型流动沙丘和较缓的沙坡上,也生长在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上。我们只在沙漠腹地某些区域发现有沙竹糜子的存在。

clip_image054

6.芦苇

最让人意外的要数巴丹吉林沙漠中一些湖畔生长的芦苇。以巴丹湖东南边缘的最为典型。芦苇通常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除森林生境不生长外,各种有水源的空旷地带,常以其迅速扩展的繁殖能力,形成连片的芦苇群落。沙漠中芦苇的出现,表示这里地下水水位很浅,也预示着地下水是维持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存在的主要水源。当地牧民会收割芦苇,晒干后作为冬季牲畜的饲料。

image

这些荒漠植被,不仅起到防风固沙提供饲料的作用,而且也在微妙地影响着沙漠里的风向、风速,进而影响着沙丘的分布与形状。在巴丹东湖边沙丘上的这几棵树,据当地百姓说,曾经紧挨着湖畔,而且当时后面的沙丘并未形成现如今的缺口,而是呈连续的线状分布。如今,湖畔的小树长到了沙丘半山腰,而后面的沙丘也形成凹槽状,沙脊处则形成一个明显的V字缺口。由此可见沙漠环境中植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clip_image057

三、动物

1. 骆驼

一提到沙漠中常见的动物,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骆驼。在巴丹吉林沙漠里也不例外,骆驼是出镜率最高的动物。从一开始看到骆驼时的兴奋,到习惯了骆驼群在我们野外工作地附近吃草喝水,大家毫不吝啬地用镜头记录下来这一精灵物种的种种。

 

c22936d91c889747cde82de0dc26601
成群结队的骆驼群
1062100c766c8cc00022e9d5dddfd3d
成吉思汗雕像前的双峰驼

根据阿拉善右旗旅游局资料的介绍,我们在巴丹吉林沙漠中拍摄的这些骆驼属于阿拉善双峰驼。该名称1990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是中国特有三个双峰驼品种(阿拉善双峰驼、新疆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之一。从历史上考证,阿拉善双峰驼远在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驯养,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始品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适应荒漠草原的生物学特性。据说阿拉善双峰驼身形聚集了十二种生肖的突出特点,譬如:龙脖子、牛蹄子、兔唇、猪尾巴、马臀……对照我们拍摄的照片,还真能大概对的上!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双通人性“会说话”的大眼睛,“阿拉善的双峰驼有双重或三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这些分层而布的眼睑和浓密的睫毛能错落有致地在眼睛闭合时,形成一道安全的屏障,挡住肆虐的风沙,保护眼睛不受丝毫伤害”。我们在巴丹东湖湖畔工作时刚好偶遇一头前来湖边喝水、很有镜头感的双峰驼,看到镜头就会停下来跟人对视。

e78770c163bf0a5e5417dae119dff01

骆驼很少眨眼睛,总是专注地看着你,真诚炽烈,使人愿意与之为友。在阿拉善牧民的传说中,阿拉善双峰驼的眼睛最为神奇的不是自如地抵挡风沙,而是能对人的善恶进行准确的甄别。据说在骆驼眼睛里能看到自己影子的人是好人,这个人的心性是善良的,是有作为的人;不能在骆驼眼睛里出现自己影子的人,心底藏着龌龊和丑恶,心性顽劣,不可造就。

我们注意到有的骆驼鼻子上别着一根小棍,当地牧民说,这是骆驼在一岁半到两岁间要接受一次成年大礼,别上一枚鼻棍,从此慷慨地把一生的方向交付给主人。骆驼鼻子的功能很完善,不仅能嗅得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水草的信息,而且能在沙尘飞舞的时候,任意调整气息把鼻孔像大门一样关合自如。让人不禁感慨造物主的神奇。

据阿拉善右旗旅游局资料介绍,“骆驼对水有超常的敏感,它能准确找到地下一二米深的水源。夏天骆驼卧下来休息的地方必定与水很近,让水的潮湿帮助自己降温。牧民掌握了骆驼这一特性,如果在放牧时缺水,就会在骆驼卧下的地方用锹掘水,不久便会有清泉汩汩冒出。”从一名水文地质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如果能拥有或者利用骆驼这一特性,该对开展地下水勘查很有帮助!

2. 驴子

除了骆驼之外,我们在沙漠腹地的牧民家前还发现了三头驴子,散养在屋外。拍照时三头驴子很默契地排成了一条直线。据当地牧民说,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驴子(骡子)正成为沙漠新宠。因为比骆驼吃得少,走得快,可以作为短距离的旅行工具,虽然没有骆驼那么耐饥耐渴,但两天不吃不喝也没问题。

clip_image060

3. 羊

如果眼睛不好使,我们可能就会漏掉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这群小白点。一日清晨在巴丹湖边,我们发现远处的沙丘上有许多小白点,正在好奇那是什么,定睛一看,小白点还在不断移动中。这才意识到原来是羊,居然在50-60坡度的沙丘上执着地吃着草!

clip_image062
沙坡上的羊(小白点)

4. 刺猬

除了骆驼、驴子、羊这类的“大型”动物之外,我们在沙漠腹地的夜晚还偶遇一只刺猬,呈圆球状安静缓慢地挪动着,非常可爱。可惜天色太暗,没能拍下照片。野生环境中自由生存的刺猬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是免费的园丁。

5. 沙蜥

沙漠里还有一种叫做沙蜥的动物,具有一系列适于荒漠、半荒漠及草原生活的形态特征。头体长约为50-60mm,背部大多呈现黄褐色或灰褐色并饰有深色斑纹,与沙地背景协调一致,起着有效的隐蔽保护作用;腹面洁白或黄白色,能反射沙面地表的辐射高温而散热。2013年我们在巴丹湖附近的沙地上拍到一只沙蜥。

clip_image064
沙蜥

6. 地下生灵

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巴丹吉林庙附近,我们拍到下面的几个圆形土堆,规整地排列着。应该是蚂蚁的杰作?尽管没有直接观察到蚂蚁,但这些迹象和痕迹也让我们对沙漠地表之下的动物世界联想翩翩。

clip_image066

7.水中生灵

最后要介绍的两个物种都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中。一个是生活在巴丹东湖(淡水湖)中的鱼,另一个则是生活在像巴丹西湖这样咸水湖中的卤虫。据当地牧民说,这些卤虫的虫卵是很好的饲料,可以每公斤60多元的价格出售。2016年巴丹吉林沙漠之行我们明显发现巴丹西湖中的卤虫比2013年少了许多,当地人说是过度捕捞的缘故。而巴丹东湖中鱼儿的领地也被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生存训练营”活动中众人乱扔的垃圾和塑料瓶所侵扰。“生存训练”不仅是要训练青少年们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也应该让大家学会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希望我们人类不要成为巴丹吉林沙漠独特水文生态环境的破坏者!

clip_image068
巴丹东湖中的鱼和垃圾(摄于2016年8月)
clip_image070
巴丹西湖中的红色卤虫(摄于2013年8月)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