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山,而是一条北东走向的山脉(小问题:为什么是北东走向?)。山不高,最高峰的海拔也不过853米,但是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几乎就是西山的第一道屏障,扼守着北京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永定河的出口。要进入西山腹部,首先就要穿过九龙山。九龙山和香山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一条山脉,若不是因为蜿蜒曲折的永定河把九龙山—香山从中段切出一个口子,要去西山旅行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们必须翻越崇山峻岭,而不像现在一样可以沿河溪而行。这是河流侵蚀带给我们的恩惠。
九龙山是北京四大向斜之一,它的南麓是北京重要的煤矿产地,埋藏有大量的裸子植物化石——银杏和苏铁。因此,登九龙,我所欲也。
恰好春天的脚步临近,马二想去观察一种喜欢长在石灰岩岩壁上的崖居隐士——槭叶铁线莲,这是北京附近特有的物种,南方没有。恰好九龙山附近的岩石就有大约4亿年前的奥陶系石灰岩,曾有专业人士在那里观察过这些隐士。于是我们一拍即合,选择担礼村隧道作为观察点,顺路探溶洞、登九龙、记录沿途观察到的植物。马二作为领队,还在豆瓣上发布了同城活动。
原计划9:00在苹果园地铁集合出发,但因为参加此次活动者较多,来了13位:马二、空错、林博士、孔雀、老贾、冷葳夫妇、Marie、暖暖、doubanyang夫妇俩、小彭和袁瑶。待人齐,已是9:30。坐上929公交车,沿着干涸的永定河,往西北经过19站,大约1个小时后,抵达目的地——丁家滩站。
丁家滩站就在担礼村隧道附近,在马二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在马路边的岩壁上找到了刚刚准备冒芽的槭叶铁线莲。我们观察、讨论并做完记录之后(马二:记录岩花——第一章 楔子),往西准备穿越丁家滩村去韭园。
在丁家滩村的村口,我们发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该村建立了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队友小彭主动请缨,找来了基地负责人,带领我们参观了2个大棚。我这才知道我们经常吃的蘑菇,原来是这么种出来的(Marie: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平菇的尾巴那里有报纸了)。
参观完大棚基地,我们继续往西,来到丁家滩村西口。当我们正准备上山翻越的时候,山上来了一位牵着孩子的大哥,告诉我们,这座小山已经被承包了,往前的路现在不通,要去韭园需要回到大马路上。于是,我们不得不按原路返回,在丁家滩站继续等929公交车。2站地后,我们在石古岩村下车。站台的北侧有一片石灰岩采石场,我非常关心采石场是否有奥陶纪的海洋生物化石,就和马二商量下次再来考察。
往东南方向走就是韭园村。此前查过资料,说韭园村的东北方向有几个溶洞:西玄山洞和片旮旯人洞。经过商议,我们决定去探寻溶洞。沿途,我们穿越了一条丰沙线铁路(丰台西-沙城东),10多分钟后,进入一个叫桃花谷的山谷。
山谷一侧的崖壁上有不少摩崖石刻,镌写着“鬼谷下山”、“不知有汉”等字。山谷里还有一个刚修建好没多久的山庄。这时,山庄里出来的一位老先生,自称鬼谷文化研究会的会长。他们准备在这个地方建设没有院墙的“鬼谷子文化主题旅游公园”,结合“鬼谷洞”、“韭园大溶洞”(鬼谷子讲学处),开发野外拓展训练营,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在山腰找到了溶洞。这两个溶洞,和我两周前在灰峪村北探访过的溶洞一样,都是奥陶纪的石灰岩地层,且都在山腰上。我猜测着这些溶洞的洞顶应该在同一水平面上,代表了当时的地下水位高度(图文即将附上)。可惜的是,两个溶洞已经上门上锁,辟为寝居,而居住在溶洞的几个人据说到外头吃中饭去了。
显然,我们不能等到“洞主”吃完中饭回来再给我们打开溶洞大门。于是,我们下到桃花谷,翻过南侧的一座山岭,穿到了牛角岭关城。牛角岭关城是京西古道的其中一条路,以前的马帮驮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把西山的煤从山里输运到京城的。马队长年累月的踩踏,在砂岩地面上,踩出了深深的马蹄窝(有科学人员研究,认为这是壶穴),见到此景人人称奇。
顺着京西古道,西行经过韭园村村口的关帝庙、桥耳涧村口,我们在下午两点半左右,抵达马致远故居。据传,马致远在这个四合院曾经住过一阵子,并写下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千古名句。但是门票要10元,很多人觉得不值,便没有进去参观。
我们就地休息,吃完中饭,和哈士奇狗玩乐一阵,已经是下午3点整。时间不早了,我们开始向九龙山进军。一路上,山桃花已经蠢蠢欲动,估计再过2周就都开放了。我和马二决定两三周后再来一次。
上山的路一开始并不好走。我们顺着山沟,穿过一大片尚未发芽的灌木丛林,经过艰苦奋战1个小时,终于并入一条正路。虽然在穿越过程中吃了不少灰,但大家认为这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当然,回去洗鞋子洗衣服是免不了的。这时,已经是下午4点整。为了在6点半太阳下山前赶到圈门车站,我们一路急行,在17:00抵达山脊的松林(海拔大约772米)。稍作调整和休息,我们开始下山,沿途顺便观察了火炬木、一块清代道光年间的石碑、几块青绿色的砾石后,终于在18:15下到了九龙山的南山脚——九龙驾校。这时,月亮已经上了树梢。从月相上看,可能再过2天,月亮就要圆了!
这次活动是笔记大自然豆瓣小组的第一次活动,全天一共步行18公里,垂直上升约600米。虽然因时间问题未能到九龙山煤矿踩点,但大家收获颇丰。希望更多有此爱好的朋友能加入到这种带点科学考察性质的自然之旅,给予大自然更多理性的关注。在清明节过后的周末,我们可能还会再上九龙山,沿途再次考察铁线莲,并探寻化石、观赏山桃花。那个时候,也许才真正称得上春发九龙山。
带点科学考察性质的自然之旅,真好。真希望沈阳也能有这样的活动:)
期待后续的图文笔记。
文章写得真好,像纪录片:细致的记录、洗练的文字、生动的的叙述使读者如临其境。
我对“从月相上看,可能再过2天,月亮就要圆了!”和照片-蘑菇印象颇深。前者可用来推断时令后者可以帮读者感知蘑菇的大小。确是笔记大自然之人。
我以后带上相机时也随身带一把小钢尺。
谢谢茸同学夸奖。需要大家更多批评,才能有所提高啊。
为什么是北东走向?河水切割?
山的走向一般和大地构造(内力)有关,河流是外力,只能在基础上雕饰。初步解释是在燕山运动时期,西伯利亚地块和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于中国大陆,使中国大陆产生逆时针的扭动(左旋),而形成一系列北东走向的褶皱和断裂。我再查查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应该会有明确的说法。
为什么是左旋而不是右旋呢?印度是从我们的左下撞过来的,应该产生右旋的力矩吧。
印度板块那个时候还在外面漂荡,没有和欧亚板块碰撞呢,喜马拉雅山也还没有隆起。
你搜一搜关键词:“新华夏构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