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探索第3集:房山十字寺—金陵—周口店考察

自然探索活动比起自然茶聊等室内活动来说似乎更能体现自然笔记知行合一的宗旨。金陵是一个提出很久的地点,但提出后摆在那儿,总是这个有事那个忙耽搁了下来,一耽就从秋到了冬。不过,冬日里出去观察自然也有它的妙处,当北风把树叶从枝头都扫去,把凄凄荒草一并除去,刮走天空的尘霾露出高远的青天后,人在野外视野会开阔许多,那些夏日时掩藏在长草下,乱树丛中的伏碑、石刻在此时的荒野里会格外显眼。12月8日,就是这么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日子。

12月8日,一个适合自然探索的日子(手绘/年高)

领队李录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表俊酷的他除了对自己专业的熟悉外,对北京周围山水环境的认识也让我们再一次折服。这次正是有了他的带队,才有了后面的额外收获。

参与活动的成员个个都身怀绝技,段煦老师是一位科普作家,除了老本行中医外,他已经通过茶聊给自然笔记的成员展示过他对南北极动植物、地质等考察片段,这次他又亮了一手独特的技艺,这在后面有说。

对历史典故,无论正史野史信手拈来,张口便是故事的小白杨,正因为肚子装满了故事被姑娘们戏称为小白杨故事机;从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下来的云中鸟作为动物专家讲解沿途所遇鸟类;学植物化石的岩芪帮助解释沿途所见岩石和地质构造;自源则是作为植物学方面的专家负责植物辨识等内容。除了主讲身有十八般武艺,参与者也不俗,空错、楚楚、年高、老余、美鼫、俊杰、蚂蚱、月亮都是自然笔记的老朋友了,丁丁、三三、啃尼康、水月、侯慢慢、leaves虽是第一次参加活动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惊喜。

参加自然探索3的朋友们在十字寺遗址合影(供图/俊杰)

这么一只庞大的队伍在周末的清晨略显醒目,比起热被窝,我们明显更喜欢寒冷的户外。抵达房山后探索之旅就从公车站里的一块乱石开始。

这块被年高敲碎的石头是一块花岗闪长岩,李录拿到手里,看了看,用清亮的声音介绍道这是岩浆岩的一种,里面黑亮是角闪石和辉石,白色的是斜长石,含量最多,透明的有石英,里面一种黄色透明的颗粒则是榍石,完整的榍石晶体会呈现装满的信封状。

块小小的石头里面居然有这么丰富的矿物,这让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充满了生命力,队员们纷纷扬起手中的地质锤这敲那。在一片叮当声响中,我们慢慢朝前走去。

花岗闪长岩中可见长轴10cm至25cm的包裹体(供图/俊杰)

半坡上有个村子,一个人也看不到,或许我们来得太早。远处燕山石化的大烟囱不知疲倦在冒着白烟,还有个不分昼夜燃烧的烟囱。坡上是村民的果园,这时候仅有低矮光枝的果树在里面。“有块碑!”话音未落,一道黑影闪了过去,小白杨虽然身形略大但速度惊人,听到碑一字,第一时间冲了过去。我们也迅速围拢过去。正当围观这块立在庄稼地里的明代万历年间墓碑时,有眼尖的看到了地上的宝贝,一块瓷片!段煦老师拿来一看,“哦,这是一块明代的瓷片,不错,年代大概是嘉靖年间。”

这是靠什么判断的?“看瓷片上有矾红蝙蝠纹,这种纹样是那个年代的特征。”一听有宝贝,围观墓碑的群众立刻低头寻宝。陆陆续续又有不少瓷片被捡起来,居然从宋代开始,宋、元、明、清、民国、近代,是连续的。段老师介绍,我们所在的玉米地估计是灰坑中的垃圾坑,各个朝代的人民在此生活留下了这些痕迹。

玉米地里捡来的各个朝代瓷片,中间最大是现代的(供图/俊杰)

当然,既然到了地里,少不得对地上的禾本科植物进行一番辨认,自源告诉大家,这块地里种着小米和玉米,现散落满地的正是玉米的雄花和小米的瘪穗。

等空错带着迟到的leaves赶上后,队伍继续朝前。房山很多看起来很危险的落石、滑坡区域,也许因为遭受了7.21特大暴雨的冲刷,裸露的岩石触目惊心。在一片看起来很危险的山壁前,停了下来,因为岩芪说这可能有植物化石。队伍又迅速分散到各个角落,寻找“宝贝”。

李录介绍:“本次探索活动路线大抵穿越了晚古生代地层和房山岩体的边缘。从房38车站向十字寺、金陵行进过程中,具体出露地层为晚石炭统本溪组,晚石炭统至早二叠统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红庙岭组和三叠系双泉组。这些地层基本都受到了房山岩体侵入而引发的变质作用,区域上表现为围绕岩体周围呈环形出露,剖面上表现为大量的断层、褶皱和石英脉发育。岩性多为遭受低级热变质作用后形成的板岩、千枚岩,变质矿物红柱石、夕线石呈蠕虫状沿层面分布;云母晶体加大。植物化石变质严重,基本不可辨识。

走出金陵后,在路的东侧即为房山岩体的边缘部分。房山岩体主体为花岗闪长岩,具三组垂直节理,易形成球形风化。房山岩体大约于燕山运动中期侵入,约1亿4500万年左右,周围地层包括构成猫儿山主体的中侏罗系地层在内都受到其影响发生变形变质作用。花岗闪长岩是一种酸性深成侵入岩,呈块状构造,斑状构造;矿物组成主要为钾长石、石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尚含少量信封状的榍石、辉石。在花岗闪长岩中可见长轴10cm至25cm的包裹体,暗色矿物如角闪石、黑云母和辉石增多,晶斑粒径变小,更偏基性。”

沿途学习地质知识(手绘/年高)
讨论地质现象(供图/俊杰)

这处石滩正好让我们看到了岩石风化作用的各种典型代表,有被水冲裂的,节理发育的岩石,在节理交叉处会更容易风化,可以看到从高处到地处依次出现棱角圆润的大块岩石,中间是裂开但没什么棱角的石块,底下则是一个个形状不规整的圆石,最下面是风化得最彻底的结果——沙粒。少不了还有生物作用,路旁一棵刺槐的根生生把一块大石头给裂爆了,这就是根劈。

当一部分聚焦在岩石上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动植物身上,岩芪和自源告诉我们,冬季里看植物,最关键的是要认树皮和枝条形状。比如道旁这棵臭椿树,在没有叶片辨别的时候(怎么靠叶片辨别植物请猛击此处:自然茶聊第7集)如何区别香椿和臭椿呢?自源说臭椿树干表面较光滑,不裂。香椿树干则常呈条块状剥落,蚂蚱补充说。

有村庄的地方自然很多核桃树、蒙古栎、杨树、槐树、柳树,这些树当他们枝头挂满叶片的时候可以轻易区分,当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时候怎么区分呢?专家又给出了答案。核桃树树皮灰白色,浅纵裂。蒙古栎树皮暗灰色,深纵裂,小枝粗壮,栗褐色,再看地下是不是又很多球果和壳斗。虽枝头无叶但树下有叶,通过落叶观察也能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树。在低头看枯叶的时候不少人又看到了树叶上的虫瘿,免不了又一顿问。云中鸟说虫瘿就是昆虫或螨类吃植物时候刺激植物引起植物组织局部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猛击此处,自然探索第一集也有)。

沿途所见各种光秃秃的树(手绘/年高)

走过村子,十字寺遗址就在眼前,原来并没有深藏丛林中。还未走近,那一株高大笔挺的银杏树就夺走了许多的人眼球,当然,不包括小白杨,他此时正盯着前方的碑呢。

十字寺遗址中仅剩汉白玉石碑两块,皆为明代复刻。剩下一块是现代人刻的,原件在首博三层。一为辽碑,书“三盆山崇圣院碑记”;一为元碑,碑额顶端圆球内刻有十字,左右各有石雕云龙,篆额天空刻有“敕赐十字寺碑记”。碑阴皆有明人记录。地上还散落有汉白玉龟趺、石柱础等物件遗存。柱础上为铺地莲花图案,并有团状云纹,应属宝装莲花。到了此地,小白杨故事机启动,滔滔不绝,从这两块碑的真伪到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景教的教义等。年高和楚楚在寒风中坚持做笔记,画下了那棵古老的银杏树和众人听小白杨讲石碑内容的场景。

十字寺的银杏下,小白杨给大家讲碑。注意图中交叉腿(手绘/年高)
小白杨故事机进入启动状态(手绘/年高)

在观察十字寺碑文的同时也有人在忙活别的事情,云中鸟带来了望远镜,观鸟利器。寻寻觅觅后找到了一只斑鸫正在啄食树上的柿子,这一路上所见鸟类不少,最多的当数喜鹊和麻雀,喜鹊拖着黑蓝色的尾巴在天上飞,在树上成群啼。小麻雀都炸着毛,圆滚滚在地里啄食。偶尔也有乌鸦扯着嗓子打低空飞过,还遇见了一只银喉长尾山雀。有了这些生灵的装点,干枯的山林似乎也焕发了别样的活力。

从十字寺沿着修好的栈道翻过一个山头就可以到达金陵遗址,日近中午,空错号召大家找个避风处进食。在野外运动,能量补给非常重要。段煦老师带了秘制酱牛肉、萝卜丝配白馒头,小白杨变戏法般掏出了烤鸡、火腿肠、酸奶、大枣、山楂……,最给大伙带来温暖的是美鼫带来的气炉,咕噜咕噜烧开水泡了汤,一碗碗热汤入肚才觉得暖从内而外散发。其余人等有吃有聊不再多提。

吃罢歇罢,队伍开拔。当地人应该是要把十字寺和金陵遗址连在一起当景区,所以在两者之间的山间修了栈道,但整个山间只有我们一行人。半道上遇见泉眼一处,清流汩汩,尝了水的小白杨咧着嘴说,有点苦。大约走了半小时,就看到山脚下的金陵遗址了,远望就只有一些探方。在小白杨的指导下领悟到这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只见背后的九龙山蜿蜒而至,是为龙脉,左青龙右白虎,案山在朝,倾人一时啊。

下到山脚却发现路被冲垮了,全是大小不一的石头,拜 “7.21”特大暴雨所赐,这里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变。小心踩过这些青灰石,小白杨领着到了一个夯土台子上,指着一个略高的台子说,这就是金兀术墓。小时候听书都知道这个岳飞大战金兀术,原来这一位这么有戏剧色彩的主儿居然埋葬于此。明代为了断后金龙气,对金陵开掘捣毁,金兀术墓不免遭厄运,被挖后还在其上修建起“牛皋塔”,欲起镇压之意。现还能看到一些带草席纹的砖被堆在周围,旁边还有两个现代人的墓,或许都是为了一争这风水吉地。在这块平台上,许多队员又发现了他们的宝贝。正在爆裂开来的萝藦种子,自打第一次自然探索活动见到去年的萝藦后,它似乎成为自然笔记活动户外活动关注的植物,从开花到结果都被记录在案。(此处猛击大觉寺—灰峪

7月自然笔记活动水泉峪—香屯活动中看到开花的萝藦(手绘/年高)

原来萝藦种子成熟后会跟蒲公英一样举着毛绒小伞趁着风到处去旅行,在某位不具名队员的摇晃下,萝藦的种子如天女散花般四下飘去,颇有大雪纷飞的气势(视频)。段老师说,萝藦种子的绒毛是很好的止血药,果壳则有补虚助阳,止咳化痰的效果。扁担杆的红果也不时出现,被戏称为红屁股。这时候一个螳螂卵鞘进入视野,群众又迅速围拢过来,据在场专家鉴定,这是中华大刀螳的卵鞘,等明年开春的时候无数只小螳螂就纷纷爬出。段老师很开心地说,此物可治小儿夜尿,看谁有需求可采集一些回去。空错自言自语,我带一点回去研究研究。三三突然间伸手出来,手心静静卧着一大颗软绵绵的棕色球状物。“这也是螳螂卵鞘,巨斧螳螂的”李录凑上来说。后来在附近的灌木丛中又发现了许多螳螂卵鞘,不知道为什么这处格外多。

巨斧螳螂的卵鞘(供图/空错)
中华大刀螳的卵鞘(供图/三三)

从金兀术墓下来,又走了一段坍塌的路后来到了金陵遗址所在地。大房山金陵,始建于金海陵王贞元三年(1155),大房山金陵勘定以后,经海陵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五世六十余年的营建,逐渐成为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陵区以神道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由石桥、神道、石踏道、鹊台、东西大殿、陵墙、陵寝等组成。面积约六十平方公里。包括有帝陵(九龙山下主陵区有太祖睿陵、太宗恭陵、德宗顺陵、睿宗景陵、世宗兴陵,主陵区东北柳家沟,可能有显宗裕陵、章宗道陵)、十帝陵(葬金代追封十帝,在帝陵西南2.5公里石门峪)、坤厚陵(葬后妃,在帝陵西南3.3公里断头峪,已发掘)、诸王兆域(葬宗室,在鹿门谷,即今十字寺沟,熙宗思陵、海陵王墓、卫绍王墓亦在此处,后海陵王迁葬帝陵西南四十里处,地点不详)。

金陵背后的九龙山,风水宝地(供图/云中鸟)

金陵地区遍地金砖清瓦,随手捡起一块就是金代的琉璃瓦。由于明天启年间对金陵的破坏,地面建筑自然荡然无存。清时,顺治、康熙年间都曾对其进行简单修缮。到乾隆年间,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为太祖睿陵、世宗兴陵添设了碑亭、享殿、陵墙等建筑,但因为年代久远,时人对地宫的准确位置已经模糊,所以清代所建的太祖大宝顶,偏在太祖地宫西北15米处,而为兴陵修建的清代小宝顶,按照发掘的兴陵墓道判断,也偏在兴陵地宫的东北数米处。小白杨很兴奋在发掘探方内跑来跑去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的典故。

研究完睿宗陵出土的碑,因为地宫挖掘现场被保护起来我们无法入内,我们盘旋一阵后就往下走了。再回头看看九龙山,确实是一块赏心悦目的地方,无论是否信风水一说,得此佳地身后享用也总是好的吧。所以在金陵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百姓的坟墓,我们看到了一位“元故纹锦局百人长张公之墓”还有一块清代的碑。附近还散落着汉白玉的柱基和一些构件,金陵御道台阶上的纹饰很惊艳,内侧是双龙纹,相互追逐,动态逼真。外侧是牡丹纹饰,雍容大方,台阶上是缠枝卷草纹。前面还有残缺的汉白玉兽身,小白杨说是犼。

清代完颜氏族人绘画《房山拜陵图》 (供图/小白杨)
金陵御道的石栏杆内侧,两龙相逐(供图/小白杨)

金陵看守人员带着一只威风凛凛的大狗一直盘旋在我们周围,在它注视下我们离开了金陵。领队看为时尚早,决定带我们去一个他的秘密基地找化石。一听有化石挖,队员又亢奋起来,轻快下山,跨过铁路,跟周口店人雕塑打过招呼就转到周口店十四点去了。因为李录去找那个神秘的化石点了,我们只得胡乱找14点,爬上一个小山包,虽然是错道却有意外的收获,看到了一处地热现象。周围都枯黄了,只有地热附近一圈绿色,趴近观察,洞口的蜘蛛网挂满水珠,洞里长着青苔,伸手进去感受,温暖潮湿。不过我们当下没有搞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出现了这样的地热现象,有待进一步考证。

地热(供图/空错)

终于到十四点,是一座在路旁的孤立小山,由黄色成层的细砂岩和红褐薄层粗砂及小砾石组成。据介绍,14点这里地质年代属早上新世,鱼化石多产于中下部的细砂层中。共发现鱼化石2000余尾,分布稠密,有的重叠在一起.大部保留头、体、尾、鳍的原来形状,有的还保留着鳞片. 品种有短头鲋、云南(鱼八)、四川(鱼八)和席提刺(鱼八)。我们自然不敢破坏,转着观察下地质就下来了。

周口店14点化石点(供图/空错)

秘密的化石点已经被找到,冲下去,真是白骨处处是,随便捡到了包括牙齿、关节在内的许多大小型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分别是什么古生物的,需要自然笔记其它专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部分捡到的化石(供图/空错)

带着野外收集来的各种东西,踏着夕阳的余晖,虽然夜风渐起寒意侵人,但一天的探索活动下来我们的内心都是火热火热的,开心讨论着一路上所见所想,归去兮。

【更多阅读】自然探索第3集相册  各种视频 自然探索第1集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