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古代,单瓣者因为花朵“中承黄心,宛然盏样”,便有了金盏银台的别名,重瓣者则被叫作玉玲珑。水仙属的名字 Narcissus 源自希腊神话,据奥维德《变形记》中的叙述,美少年纳西瑟斯(Narcissus)怜爱自己倒映在湖水中的容颜,最终憔悴而死,在他死去的湖畔,水仙花长了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里提到“希腊人在墓地四周种野水仙”。这一习俗,可能与纳西瑟斯之死的神话有关,也可能是来自于冥后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在采摘水仙花时被冥王劫至冥府。还可能是希腊人在墓地四周种野水仙的习俗在前,后人为了解释这一风气,便有了这些关于水仙的传说。
玉玲珑
《中国植物志》中认为水仙“原产亚洲东部的海滨温暖地区,我国浙江、福建沿海岛屿自生”,但在初唐以前的文献中,提到水仙的记载几无。直至唐宋,关于水仙的诗文才逐渐多了起来,这一点与其他几种产自中国的名花情况迥异。《广群芳谱》里说“唐玄宗赠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七宝所造”,尤可见出当年的珍贵。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里有一条有趣的记载:“捺祇出拂林国,根大如鸡卵,叶长三四尺,似蒜,中心抽条,茎端开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冬生夏死。取花压油涂身,去风气。”捺,亦有写作“奈”者。不仅这段文字描述的分明是水仙的特征,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捺祇”的读音非常接近 Narcissus,自是当时的音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水仙“作香泽涂身,理发,去风气”,并据此认为《酉阳杂俎》中记载的植物“形状与水仙仿佛,岂外国名谓不同耶?”因此吴应祥提出:“水仙原产欧洲地中海地区和北非……我国常见的水仙是30种中的一个变种,学名为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
奈祇
南宋宗室赵孟坚精于绘事,尤擅兰与水仙。从传世的《水仙图卷》可见赵孟坚用笔简劲,水仙的茎叶如兰叶一般顾盼欹侧,丰神俊朗,而花朵意态娇柔,弱不胜风,与茎叶交相辉映,古诗里所谓的“花叶正低昂”,描述的正是此般韵致。因此赵孟頫也不免叹道:“吾自少好画水仙,日数十纸皆不能臻其极……今观吾宗子固所作墨花,于纷披侧塞中各就条理,亦一难也,我亦自谓不能过之。”虽有自谦的意思在里头,而出语切中要害,为无切身体会者所不能言。
赵孟坚《水仙图卷》
说起赵孟坚和赵孟頫,元代的姚桐寿在《乐郊私语》中有一则笔记,讲赵孟坚入元后隐居在家,从弟赵孟頫前来拜访,孟坚先是闭门不见,禁不住夫人再三劝说,终于会面之后,又对孟頫说:“弟奈山泽佳何?”是用山水之美,来讥讽孟頫的仕官于元。孟頫惭愧离开后,孟坚还命家仆擦洗孟頫用过的坐具,这种种表现,很有些割席的意味了。然而,这则笔记其实是出于杜撰:赵孟坚生于庆元五年(1199),卒于景定五年(1264),一说为咸淳三年(1267),南宋此际尚在苦苦支撑。况且赵孟頫要到至元二十三年(1286)才被推举出仕,离赵孟坚过世已有许多年了。南宋遗民对赵孟頫仕元毕竟是有微词的,于是假托另一位长于书画的宗室赵孟坚之口来表达。这种种的指责与非议,便表现在各种或真或假的笔记小说中了。
而在欧洲文学作品中,黄水仙(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更为多见,比如华兹华斯那首著名的《咏水仙》(The Daffodils),大片大片的黄水仙盛开于湖畔的树荫下,令华兹华斯在回忆中感觉到是幸福的象征。可是与水仙共舞的意象美得不真实,这首诗,到底还是给人以一种孤独之感啊。日本的植物图谱《本草图汇》收有黄水仙,并特别注出“红毛持渡黄花者”,可知黄水仙是很晚才从欧洲传入东亚的。
黄水仙
不知不觉地,又到了家家户户摆一盆水仙花过年的时节。自从前年买到一套仿汝窑的茶具后,一直想买一件仿汝窑的水仙花盆,水仙花用清水养在里头,再摆几颗鹅卵石进去,然后等待花开。汝窑釉质温润如玉,颜色清浅如碧水,用来养水仙再合适不过了。水仙花球慢慢地抽出叶子,伸长出根须,在春正的时节里芬芳一室,想想都觉得是很美好的事,“如逢花开,如瞻岁新”,新的一年像花的开放和春天的到来一样令人无限期待。
发表评论